2020年只剩下4个月了,初想起时,还是一阵恍惚。这一年,从凛冽的寒风到温暖的春风,从鲜艳的花朵到成熟的果实,疫情仍未过去,我们仍在期盼着摘下口罩的那一天,我们也在疫情中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与佑护。在这漫长的七个月里,无数的人民英雄如同繁星降落人间,守护着祖国的安宁,人民的幸福,他们也可能就在我们身边。
愿作“逆行”人 白首不相离
我身边有这么一群人,他们是“一带一路”沿线铁路的建设者,他们是工程师或是工人;这其中有党龄十余年的老党员,有刚刚经过组织培训的预备党员,有年纪不大的团支部书记,也有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数年的群众……他们有的长年累月驻守国外施工现场,疫情期间亦未归国;有的在国内疫情刚刚好转不久,他们就踏上征途,远赴他乡。
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”远在异国的他们曾这样对我说:“铁路通车之时,便是我们归国之日。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,我们担心家人,那是整夜睡不着觉;国外疫情最严重的时候,家人担心我们,也是整夜睡不着觉,但是不能回,回不了,身上的责任放不下啊。我们在这里听当地人讲中国援外医疗队的故事时,在网上看到医疗队胜利回国时,心里别提有多自豪。作为‘一带一路’沿线铁路的建设者,等我们也回国了,也要那样意气风发!”
他们来自五湖四海,有北京的、天津的、西安的,汇聚在异国他乡,只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铁路的建设,他们虽然带着各自不同的乡音,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彼此相识相知。在那里,他们冠以为家乡的不再是各自的省市,他们都是中国人,都是并肩作战的战友,都是亲如手足的兄弟。
豪情壮志怀在胸 巾帼亦行万里路
作为铁路建设者,常常奔赴现场的同事常常对着全国铁路线路图追忆往昔。年岁稍小的同事大多喜欢分享当地风土美食,而年纪稍长一些的总会忆起早些年奔赴铁路现场的种种不易。
在那个尚未有高铁的年代,偏远隔绝的乡村施工时总是会遇上重重困难,公司的工程师和工人在那时经常奋斗条件艰苦的施工现场,这其中亦不乏巾帼。
“那时候没有‘女汉子’这个词,当时我们一头短发,当地人都说我们是‘假小子’。”她们追忆那时种种,风轻云淡地说起当时是如何奔赴现场的,从绿皮火车换乘到客车,从客车换乘到拖拉机,从拖拉机到步行。
听至此,我便不由地心生钦佩,却不知到达现场并非结束,此后艰辛尚且只是刚刚开始。
“路段的机器出了问题,白天通车时不能检修,只有深夜停车了才能检修,那个路段连个村庄都没有,负责人扔给我们两兜馒头和几瓶水便走了。三天三夜像是被困在了无人岛,第三天终于修好了,这才有人来接我们……”
凡此种种,每每听起都叫人动容,当人们感叹起高铁的速度,交通的发达时,我总会想起默默无闻的铁路建设者们,他们青丝变白发,青春年华奉献给纵横交错的铁轨路线,奉献给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。
漫漫长流中 分为“传”与“承”
无论是在车间劳动的工人,还是在办公室画图的工程师,他们大多都有一位师父。徒弟以师父为豪,说起师父的过往成绩如数家珍;师父以徒弟为傲,谈起徒弟的学习过程如获至宝。
“工匠精神就是要精雕细琢,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,质量是生命,安全大于天!”记忆总能尘封埋藏,生命有始有终,但是一代又一代的技艺和精神的传承绝不能断。薪火相传永不灭,初心未改责在肩。
师父们的要求太严苛,吓得徒弟们总会“躲着走”,此去经年,岁月逝去,徒弟们摇身一变成了师父们也带起了徒弟,同样的严苛一如既往,技艺和精神永不消亡。
“我的岗位和我的徒弟是我最大的荣誉,我在岗位上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,我的徒弟让我的人生价值得以延续。”已经快到退休年龄的师父们,看着自己手把手教起来的徒弟们逐渐成长,像是看见年轻时候的自己,他们觉得自己仍还年轻。
铁路一路向前延伸,看似无休无止,没有尽头,而那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前辈和同僚用青春和生命书写的历史,从轨迹中,过往的岁月,显得是那样具象而又厚重。平凡的人们立足于自己的平凡岗位,散发着属于他们的光与热,看似微弱的星星之火,汇聚起来便有了燎原之势。